鋁溶于海水中,并很快變成海底沉積物的組成成分,它是由大陸巖石、土壤風化而來的。很明顯,大部分鋁是由陸地水流和風搬運到海中的風化產物,是由直徑為微米—毫米的粒狀物直到離子狀態(tài)各種大小的鋁化合物構成的。但直到現(xiàn)在,關于海水中鋁的含量和存在狀態(tài),還是長時間反復討論的問題。

過去亨德勒等(H.M.Haendler,1939)在加拿大靠近華盛頓的圣約翰海峽,從1936年5月開始測定了一年間表層海水中鋁含量的變化,得到變化值為200-400微克/升。此外在東北太平洋的大陸架洋面上,還查明了鋁的垂直分布。該地樣品測定結果,表層水約為600微克/升,100米深處約為1毫克/升。其后到1950年左右,很多研究者都試測過海水中鋁的濃度,但因對試樣中的浮游懸濁物考慮不周周,因此得到1毫克/升左右的高值。1953年西蒙斯(L.H.Simons)等人作了關于大西洋和墨西哥灣表層水中鋁和鐵的報告。他們用瓦特曼濾紙將海水過濾之后,用熒光分光光度法測定了鋁,用有機試劑比色定量法測定了鐵。此外,把試樣貯藏在聚乙烯瓶中,對容器的污染也深加注意,在31個地點的表層水中,得到鋁的平均值為3微克/升,鐵為2.6微克/升。薩克特等(W.Sackett,1962)和喬伊納(J.Joyner,1964)等用孔徑為0.45微米的微孔過濾器濾去浮游懸浮物,分析溶液和懸浮物中的鋁和鐵,得出外洋中溶解鋁為1土1微克/升,浮游懸濁物中為1~120微克/升。同時,在靠近美洲大陸海區(qū)鋁和鐵的含量與外洋水相比較,顯著增高,并且還指出這些元素可作為了解由大陸流入的水擴散混合的指示元素。而且,豐田、岡部(1967)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洋14個地點,由表層到1000米的各層取樣,對樣樣品用微孔過濾器過濾,得到浮游懸浮物,并分析了這樣浮游懸浮物和海底沉積物中的鋁、鐵、硅和僯。如果由鋁、鐵、硅的三角圖來看浮游懸浮物的組成,那么不管在哪個海區(qū)海底沉積物的組成都大致類似,并且還進一步搞清了在南大洋混有硅藻的遺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