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紅外光譜解析示例
實驗室k / 2019-07-25
一未知中草藥提取物,為無色針狀結晶,熔點為49~51℃,溶于有機溶劑而難溶于水。元素分析含C、H、O,質譜分析分子量為166,確定其分子式為C9H10O3。解析其結構式應為何物。
UV:λmaxEtOH 274nm,εmax 15830
IR:vmaxKBrcm-1 3100~2900、2830、1630、1580、1560、1500、1435、1370、1330、1250、1210、1140、1070、1020、860、810。(圖13-47)
解:對譜圖的特征區(qū)進行檢索:
3100cm-1~2900cm-1~ |
v(OH) |
2830cm-1 |
v(—O—CH)—OCH3 |
1630cm-1 |
v(C=O) |
1580、1560、1500cm-1 |
v(C=C)Φ有取代基共軛 |
1435cm-1 |
δ(O—CH)—OCH3 |
1370cm-1 |
δ(CH)CH3 |
對上述各基團的分折,需進一步從指紋區(qū)尋找各基團的佐證。按基團各譜帶位置表明,羥基屬于酚羥基類,由峰形可看出為氫鍵締合型,可能與鄰近的羰基締合,由此推測羰基在其鄰近。1330、1210cm-1佐證為酚羥基的v(C-O)譜帶。
羰基的伸縮振動頻率在1630cm-1表明屬酮羰基,且不在環(huán)內,鄰近無雜原子取代,與芳環(huán)或雙鍵產生共軛或成氫鍵締合。羰基譜帶的波數顯著偏低,說明酮羰基無環(huán)的張力或誘導效應等因素的影響,而有共軛體系與氫鍵效應。此外在1140cm-1及其附近的多重譜帶表明為C—O—C的伸縮振動及彎曲振動所致。
在1250cm-1處,為C—O—C鍵的反稱伸縮振動。1070cm-1為C—O—C的對稱伸縮振動及1026cm-1為C—O的伸縮振動,并表明可能與芳環(huán)相連接為芳羥醚。
在大體上確定各基團及其連接的可能性以后,可試作排列組合。
從分子式為C9H10O3中扣除苯環(huán)的六個碳原子,還剩下三個碳原子,已知有羰基、甲氧基、甲基,則無其他碳鍵,從而推側甲基可能在酮的一側,即乙酰基,據此其組合有下列各種情況:
由此可知為苯環(huán)的三取代,從譜圖1000~670cm-1區(qū)段可以進一步確定為1、2、4三取代[v(CH)Φ810cm-1(S)·860cm-(M)],但如何確定為Ⅲa,或Ⅲb、Ⅲc、Ⅲd式,可進一步探討羰基峰,如芳酮和α,β不飽和酮一般為1695~1660cm-1,但本品的羰基為1630cm-1,并表明有分子內氫鍵締合,只有鄰位為羥基的可能性大,因此可以確定為Ⅲa式。
查閱標準光譜資料,從Sadtler標準光譜圖中,Prism27912號譜圖與未知物一致,最后確定為丹皮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