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能在蛋糕上看到用來作為裝飾的、閃著銀色光澤的小顆粒。這種被稱為“銀珠”的顆粒,大小不一,有時也會裝飾在巧克力上,其內(nèi)部是糖分制成的,可以和蛋糕、巧克力一起吃下去。
“銀珠”表面的銀色部分會閃著亮光,就是金屬的光澤。
那么,這銀色的部分是不是金屬呢?
我們用“燈泡檢測器”來對其導電性能進行檢測。結(jié)果,燈泡被點亮了。依據(jù)“擁有金屬的光澤,同時可以導電”的物質(zhì)就屬于金屬物質(zhì)來看,“銀珠”應(yīng)該也是金屬了。
.jpg)
那么,這種銀色的金屬到底是哪一種金屬呢?在“銀珠”的包裝袋上,標有其成分名稱。我們也可以通過觀察來分析其屬于何種金屬。
“銀珠”基本不會掉色或生銹,也就是說很難生銹,而且屬于可以被食用的無害物質(zhì)。
包裝袋上寫有“銀(色素)”的字樣。而“銀”的確很難生銹,能較長時間地保持光澤。“仁丹(商品名)”這種藥丸的表面也是銀色的。“仁丹”是明治38年(1905年)被開發(fā)出來的一種綜合性保健藥品,現(xiàn)在仍作為口服清涼藥在銷售,通常其使用的包裝也是銀色。
“仁丹”是銀色的,那是金屬嗎?
通過“燈泡檢測器”實驗發(fā)現(xiàn),“仁丹”的表現(xiàn)是導電的,所以的確是金屬。
那么,這種銀色的金屬究竟是何種金屬呢?當時,由于其成分沒有被標示完全,所以其銀色的部分到底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jpg)
我們可以嘗試將10粒“仁丹”放入淡鹽酸中。發(fā)現(xiàn)其內(nèi)部的成分被溶解了,但是銀色的外殼卻不能被溶解。
通過上圖的內(nèi)容就可以明白,如果是“鋁”的話,是可以被淡鹽酸溶解的。但是,無法被溶解的話,說明其是電離化傾向比氫元素更小的金屬。
然后,在裝有其外殼部分的試管中,加入少量的濃硝酸。濃硝酸的酸性很強,除了金、鉑等電離化傾向特別小的金屬外,其他的金屬都可被其溶解。
在少量的濃硝酸作用下,其外殼被溶解了。也就是說變成了離子。
為了檢測出金屬離子的種類,再加入先前使用的鹽酸。其會變成白色渾濁的狀態(tài),這說明該離子可能是銀離子、鉛離子或者水銀離子。
鉛離子與水銀離子都是具有毒性的,不能用于制造食品。那么,剩下的“銀”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過濾后的溶液在加入鹽酸后,變成了白色渾濁的狀態(tài)。這種白色的沉淀物在陽光下呈褐色,所以可以推斷這是氯化銀的沉淀。這樣我們終于弄清楚了“仁丹”表面銀色物質(zhì)的成分。
在泡含有硫化氫成分的溫泉時,在容器中放入幾粒“仁丹”,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表面變成了黑色。這是由于“銀”變成了“硫化銀”造成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戴著銀首飾泡硫黃溫泉時,銀首飾與溫泉水接觸的部分會變成黑紫色。
還有,當用橡皮筋捆綁首飾或銀質(zhì)餐具時,由于橡膠中含有硫黃成分,也會導致其變質(zhì)。
.jpg)
生產(chǎn)“仁丹”為什么不采用相對廉價的“鋁”,而要用“銀”呢?
鋁的光澤難以保持,而且會溶解于胃中,所以才會采用“銀”這種較難與空氣中的“氧”結(jié)合的金屬。
我們的胃液屬于淡鹽酸,“銀”是不會被其溶解的。而“銀珠”也好,“仁丹”也罷,其表面都是一層僅數(shù)萬分之一毫米厚的薄銀箔。當其進入胃中,與淡鹽酸的胃液相遇時,也是不會被其溶解的,最后會被原樣排出體外。
另外,“銀”可以非常微量地溶于水中。這種帶有銀離子的水具有殺菌的作用。溶解于其中的“銀”也可以被身體吸收。
過量攝入“銀”,會引起一種叫作“銀皮癥”的疾病。因為當“銀”進入體內(nèi)后,銀離子會在皮膚中沉淀,從而改變我們皮膚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