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放射性物質在水平方向上大規(guī)模的遷移,最先是由三宅、杉浦和龜田(1955)據(jù)俊鶻丸在比基尼、葉尼威特克環(huán)礁附近的觀測(1954)結果而報道的。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從1954年3月1日到5月中在比基尼、葉尼威特克環(huán)礁進行了一系列核爆炸試驗(稱為為城堡試驗)。日本的“第5福龍丸”于3月1日在距環(huán)礁以東約110公里處海上作業(yè),由于主要由CaO和CaCO3組成的高放射性塵埃的影響,使20余名漁夫、船員嚴重地受到放射線損害,3月15日返回到燒津。“第5福龍丸”以及其它大量漁船所捕獲的魚都受到強烈的放射性污染,為了查清比基尼、葉尼威特克環(huán)礁附近放射性的實態(tài),日本水產廳的調查船俊鶻丸于1954年5月中載著很多科學家到北太平洋赤道海域。
.jpg)
把由核分裂生成物構成的放射性物質,用硫酸鋇和氫氧化鐵,使其從海水中共沉淀,然后在船上測定它的β射線的強度。城堡試驗結束1個月后,在海中仍能檢出較高的放射能。
已知在比基尼之西450公里處,在海水中檢出9.1×104dpm/升的放射性物質,更在比基尼西北面2000公里處,103dpm/升的放射性物質沿著北赤道海流而擴散著,在浮游生物中檢驗出最高為8×105dpm/克(毛重)。
圖2.5反映了比基尼、葉尼威特克環(huán)礁附近的放射性水平分布,由該圖可知,放射性物質的大部分自環(huán)礁向西北西方向輸送著,可是西南西方向也有一部分逆流。由放射性物質的流動,推測北赤道海流的平均流速為0.7節(jié)。沿兩個環(huán)礁形成了不太顯著的不連續(xù)線,而逆流從環(huán)礁向東延伸竟達1000多公里。在不連續(xù)線北側深度為50米處,水溫、氯度及密度分別為27.1°C,19.23‰及σt22.51。此外,在不連續(xù)面南側,分別為27.0°C,19,04‰及σt22.29。放射性物質之所以分枝,恐怕是由于存在該不連續(xù)線的緣故。因逆流位于北赤道海流以及與北赤道海流交界處,所以認為其流速與主流相比是慢的。
從翌年的2月到5月(1955),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在斯克里普斯海洋洋研究所(加利福尼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應用水產系共同工作下,以沿岸警備隊所屬之“塔尼”號艦,繼“俊鶻丸”調査之后,再次進行了調查,其觀測測結果,在海水中檢出的最高值為570dpm,在浮游生物中檢出的最高值為340dpm/克,污染海域移動到呂宋島(菲律賓),這反映出放射性物質隨北赤道海流向西運動。即使在北赤道海流傍側也仍剩余著弱的放射性。
1955年夏,在加拿大,日本和美國的協(xié)作下,對太平洋進行了共同觀測(NORPAC)。當時測定放射性用的海水,全部送日本氣象研究所三宅研究室作放射性測定。結果得知,放射性物質在北太平洋西部廣大地區(qū)擴散著,最高放射能沿日本列島成帶狀擴展。這就是說,以放射性物質作為示蹤物,直接證明了北赤道海流和黑潮是連接著的。
將以上觀測結果綜合反映在圖2.6上。現(xiàn)在,假如放射性物質由于擴散而從發(fā)源點在水平方向上輸送的話,那么則可從放射性分布的時間變化中求取水平方向的渦動擴散系數(shù)。
渦動擴散系數(shù)k和放射性物質距發(fā)源點距離Y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Y2=2kt
從圖2.6的觀測資料,將平流效果比較少的方向上的的y和t的關系加以比較,結果示于表2.25。
表2.25 水平方向的渦動擴散系數(shù)及距發(fā)源點距離
| t(日) | Y(公里) | k |
| 60 | 890 | 0.8×109 |
| 270 | 2100 | 1.0×109 |
| 420 | 3200 | 1.4×109 |
據(jù)井上(1950)資料,水平方向的渦動擴散系數(shù)k與表示海洋里擴散程度大小L的關系,可用下式表示:
k=0.01L4/3(1010厘米>L>10厘米)
若將表2.25之k值代入,則logL=9.1-8.4。另方面logY為7.9-8.5,兩者相當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