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硝酸銀到攝影術的發(fā)明
化學先生 / 2019-06-29
如果不小心把硝酸銀(AgNO3)弄到臉上,第二天你會發(fā)現濺到硝酸銀溶液的地方出現了點狀、黑里帶棕的色斑,但這色斑不會在臉上久駐,短則四五天,長則半個月就會漸漸褪去。
這是由硝酸銀的性質一感光性造成的。硝酸銀溶液暴露在陽光下,強烈的光照會使它分解,由此產生極細的銀粒沉積在皮膚的表層。硝酸銀溶液是無色的,慢慢沉積下來的微細銀粒是黑色的,因為它沒有再去深人刺激人的神經,所以人就覺察不到疼痛。正是由于硝酸銀具有這一 性質,它才必須保存在棕色或黑色的瓶子里:也正因為硝酸銀的這種性質,才導致了近代攝影術的發(fā)明。
原來硝酸銀放置后變黑的這種現象早被一些細心的科學家發(fā)現了。只不過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熱和空氣對它產生的作用,誰也沒想到是光照的因素所致。
1727年,德國人舒爾策把硝酸銀和白堊粉(性質穩(wěn)定的碳酸鈣)混合制成了白色乳液,盛在瓶子里放到窗臺上用陽光照射。他發(fā)現,盡管瓶子里的乳液都被曬熱了,可只有向陽的一面變色,背光的-面卻不變,由此他認識到使硝酸銀變色的是光而不是熱。
1800年,英國人韋奇伍德又把樹葉壓在涂有硝酸銀溶液的皮革上放在陽光下曝曬,他發(fā)現樹葉四周的皮革慢慢變黑了,可樹葉的顏色卻一點沒變!這樣就在皮革上留下了黑底白葉的“陽光圖片”。他很想把這圖片保留下來,但沒有辦到一一在拿掉樹葉之后,那白色的葉影也逐漸變成黑色,與周圍一般無二了。
這以后,曾有許多人對硝酸銀以及其他銀鹽進行了光敏性研究,其中特別應提到的是瑞典大化學家舍勒,他發(fā)現了氯氣、氧氣及許多種元素和物質,還發(fā)現了鹵化銀比硝酸銀更容易在光照下分解變黑的性質,這就為攝影術的誕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1883年,德國的風景畫家達蓋爾巧妙地把鹵化銀見光分解的性質與他所熟知的繪畫暗箱結合起來,從而把傳統(tǒng)的、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加手工摹畫的“繪畫鏡箱"改制成了世界最早的用銀鹽作感光材料的“達蓋爾相機”,開創(chuàng)了近代攝影術的先河。
今天,彩色攝影和擴印技術都早已大眾化了。在彩色攝影中,銀鹽乃起著重要作用,如何用別的化學物質代替這種價格昂貴的銀鹽已成為要將攝影術推向更先進的光化學專家們的攻關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