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品種有2000多種,有的成分較簡單,化學家已對它的結構和性質有了詳細的了解。例如,用作藥物的生石膏是一種礦石,成分是二水合硫酸鈣(CaSO4·2H2O),它微溶于水,在沸水中的飽和溶解度為0.1619g/100gH2O,溶液中以鈣離子(Ca2+)和硫酸根離子(SO42-)存在。未溶部分仍以純的結晶體狀態(tài)沉淀在藥液底部。
2010年1-2月間,BTV科教頻道“養(yǎng)生堂”欄目播放中醫(yī)藥治病養(yǎng)生有關石膏的節(jié)目中,幾位觀眾在一起的討論情況:
主講大夫甲(1月20日):我們治咳喘病的藥方是“麻杏石甘湯”,即由麻黃、杏仁、石膏和炙甘草四味藥配制而成,麻黃和石膏配伍可以增強藥效。石膏藥性辛寒,可根據病情適當增加石膏用量。有一個病例,開始時一付藥用10克石膏,后來一付藥增加到30克,病人服后取得了較好療效。
主講大夫乙(1月21日):治療胃病的“白虎湯”是由石膏、知母、甘草和粳米四味藥組成,其中石膏和知母是主要藥物。一付藥中,石膏和知母用量分別為30克和25克,可根據病情適當增加石膏用量。以前有位名醫(yī)將石膏加到60克,后來在一付藥中將石膏加大到250克,治好了疾病。
主講大夫丙(2月26日):早年名醫(yī)張錫純用生石膏治實熱,富有經驗。他為他女兒的發(fā)燒用生石膏煎水服用治療:第一次用石膏1兩(30克),第二次將石膏加量至2兩(60克),第三次將石膏加量至3兩(90克)。三天治愈。我(大夫丙)近期對感冒發(fā)燒達38℃的病人,開了下一配方:生石膏2兩(60克),粳米2.5兩,用水3碗煮至米熟,取其湯趁熱喝下,發(fā)汗,療效很好。生石膏和粳米共煮是將石膏內部治病的精華煮出,藥渣已無效了。
在聽講過程和聽講以后,幾位觀眾紛紛發(fā)表各自見解:
觀眾A:石膏在水中是微溶性的,用500克水煎藥,1克石膏在沸騰的藥液中是溶解不完的。一付藥中石膏用量為1克,或10克,或30克,或250克不會有差別。大夫多次增加石膏用量取得較好療效,只是一種偶然的結果,不是增加石膏用量所致,主講大夫推薦的治療方法是盲目的。
觀眾B:中藥的配伍作用表現(xiàn)在藥物在沸水中煎煮時,相互出現(xiàn)一些化學效應和表面吸附等作用。石膏量大,藥液中懸浮的石膏顆粒多,飲入胃中的石膏數(shù)量就多。實踐的經驗是十分寶貴的,不能單從飽和溶解度原理去分析藥物的療效。
觀眾C:在藥方中,石膏顆粒的大小并沒有規(guī)定,通常藥店里出售的石膏顆粒都較大,如果將石膏磨細成粉,1克石膏粉的表面積和懸浮的石膏比30克大粒石膏還要多,是不是不添量只磨細就可以有高療效?
觀眾D:主講大夫還說到有位患者在加大石膏用量時,藥渣中石膏依然很多,他怕石膏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請教大夫是否可以將藥渣磨細,混入饅頭中吃進胃里提高藥效。大夫說:“煎中藥煎兩次就可以了,一般第三次煎藥的湯液已經很清淡,沒有作用了。”這里存在三個問題:第一,根據文獻資料,人們不要過量服用石膏。將石膏磨細,是否會容易將“精華”煎出,反之,磨細的石膏在藥液中形成懸浮顆粒較多,咽入胃中,在酸性胃液作用下,石膏溶解度加大,胃液中鈣離子的濃度加大,容易引致膽結石和腎結石。第二,究竟藥渣中的石膏和煎煮前的石膏是否有差異?煎藥過程真的把石膏的“精華”煎出?這“精華”是什么?石膏是天然的礦石,經歷地質年代的風霜雨雪的洗禮,還能保住“精華”?第三,在中藥治病的研究中,若不重視化學科學所取得的成果,認為石膏在水中煎煮后,石膏中的“精華”就沒有了,這種盲目性與用“燃素說”解釋燃燒現(xiàn)象的錯誤是相似的。
化學是什么?化學是和醫(yī)學等其他學科一起,將祖先遺留給我們的珍貴的治病經驗和方法進行研究,了解其本質,使中醫(yī)藥的治療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而不是簡單盲目地對某一味藥加以增減。
新出版的多本中草藥藥典、圖典、圖鑒,它們印刷精美、色彩鮮麗,其中關于石膏的描述,只停留在外形上:“石膏呈纖維狀結晶聚合體,長塊狀或不規(guī)則塊狀。”沒有一本藥典介紹關于它的化學科學知識,如飽和溶解度數(shù)據等,總體內容和幾百年前的藥典相比,沒有質的變化,沒有體現(xiàn)出中醫(yī)藥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而更新提高。希望藥物化學家重視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