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重量法中沉淀反應進行的條件
實驗室k / 2019-07-04
在沉淀重量法中生成的沉淀有晶形和非晶形沉淀兩類,它們的主要差別在于沉淀顆粒大小不同。
當試樣溶液中加入沉淀劑后,如果沉淀物質的離子濃度乘積超過了溶度積,離子互相碰撞形成微小的晶核而沉出。這時,是生成膠粒還是生成晶形沉淀主要決定離子互相間的“聚集速度”和“定向速度。”離子聚集為晶核的速度稱為“聚集速度”,晶核生成后,溶液中的離子在靜電引力作用下按一定的順序排列成晶格,晶粒隨即逐漸長大,這種按一定晶格離子的排列速度稱為“定向速度”。如果減小聚集速度就有利于定向速度,則離子緩慢的排列形成晶核,離子間有足夠的時間按一定次序排列到晶格內,此時可得到晶形沉淀。反之,如果在沉出晶核的定向速度小于聚集速度,這時離子聚集成許多小晶核后,來不及排列成晶格就進一步聚集沉出,只能得到膠狀沉淀。
定向速度和沉淀物質的本性有關,極性較強的鹽類如BaSO4、CaC2O4等,一般具有較大的定向速度,容易得到晶形沉淀。氫氧化物,特別是高價的氫氧化物如Al(OH)3·XH2O、Fe(OH)3·XH2O等沉淀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水分子阻礙著離子間的定向排列,因此定向速度小于聚集速度,一般生成膠狀沉淀。
減小聚集速度有利于生成晶形沉淀。因為聚集速度的大小和溶液中的離子濃度有關,如果創(chuàng)造條件降低離子濃度即可降低聚集速度。下面分三點討論沉淀作用有利于生成晶形沉淀的條件:
1.減小沉淀物質的濃度 當沉淀物質的濃度較低時,降低了離子形成晶核的聚集速度,對定向速度有利。因此沉淀應在稀溶液中進行,所加沉淀劑的濃度也應較稀,這樣得到的顆粒較大,也較純凈。當然,溶液也不能太稀,否則因沉淀溶解而增加損失使結果偏低。
其次,應當慢慢地加入沉淀劑,使溶液局部濃度不至于明顯增加,聚集速度不至于增加過快,使晶核有長大的機會。由于沉淀劑加入的速度不是很快,吸留現(xiàn)象也會減少,能得到比較純凈的沉淀。
此外,在加入沉淀劑過程中,應不斷攪拌溶液,避免局部濃度過大,生成大量晶核增加聚集速度不利于晶形沉淀的生成。
2.增大沉淀的溶解度 當沉淀物質的濃度不變時,增大沉淀的溶解度也有利于減小聚集速度增加定向速度。沉淀在熱溶液中的溶解度一般都能增大些,如BaSO4在25℃時溶解度為2.5毫克/升,100℃時為3.9毫克/升。因此,在熱溶液中進行沉淀有利于生成較大顆粒的晶形沉淀,同時吸附雜質也減少,從而即能得到大晶粒又能提高沉淀的純度。
有時也應用改變溶液的酸度來適當的增加沉淀的溶解度。如用BaCl2沉淀SO42-為BaSO4時,常加入適量鹽酸,由于形成部分HSO4-而使沉淀的溶解度稍增大。實踐證明,當溶液的pH=1時,得到的硫酸鋇是較好的晶形沉淀,而在中性溶液中析出的BaSO4是微細的晶粒,有時甚至可以透過紙。雖然在酸性溶液中硫酸鋇的溶解度增加些,但仍可由于加入過量沉淀劑,借助“同離子效應”使沉淀實際上達到完全。
3.陳化 沉淀結束后,一般都要經過“陳化”(圖5-6),再進行過濾。所謂陳化,就是將沉淀和母液在一起放置一段時間,使細小的晶體逐漸溶解,粗大的晶體不斷長大的過程。因為小晶體比大晶體的溶解度要大,當大小晶體同時存在于同一溶液中時,溶液對大晶體是飽和溶液而對小晶體則是不飽和的,于是小晶體便逐漸溶解,當小晶體溶解到一定程度時,對大晶體來說已成為過飽和狀態(tài),溶液中的離子就在大晶體上析出,這時小晶體又重新變成不飽和而進一步溶解。如此循環(huán)的結果使小晶體逐漸溶解,大晶體不斷長大,通過陳化能得到大顆粒的晶形沉淀。
加熱和攪拌可以加速陳化過程,縮短陳化時間。一般在室溫放置陳化往往需要十多個小時到幾十個小時,如果在水浴上加熱并不斷攪排,只需要1~2小時即可達到陳化的目的。
以上的沉淀條件,不適用于膠狀沉淀。膠狀沉淀含水較多,體積龐大,質地疏松,是因為聚集速度大于定向速度而引起的。在通常情況下,即使控制沉淀的生成速度,對沉淀顆粒生成的大小也無明顯效果。因此,對于膠狀沉淀,一般要求在較濃的熱溶液中進行沉出,并且迅速地加入沉淀劑,使生成的沉淀比較緊密,減少包裹的水分,同時要加入適量的電解質防止生成膠體溶液,促使沉淀迅速凝聚。這樣生成的膠狀沉淀便于過濾和洗滌。
為了避免膠狀沉淀在溶液中過多的吸附雜質,可在沉出后加入大量熱水稀釋,不經陳化,待沉淀沉降后立即過濾和洗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