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藥的劑型原理和藥效
實驗室k / 2019-05-17
通常生產的原藥,有些是塊狀的結晶體,另一些是油狀的液體。它們大多數(shù)不溶于水,同時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如將農藥直接施于農田,不僅難于均勻覆蓋于大面積土地上,且會傷害作物、污染環(huán)境、增加農本。必須經過一定的加工,以利發(fā)揮藥效,適應于防治上的要求和機械施藥的需要。
常見的劑型有以下幾種:
(一)粉劑
粉劑是由原藥與惰性粉(如高嶺土、陶土、滑石粉等,作為填充劑)按一定比例,一同研細而成。如常用的6%六六六等。這類藥劑在缺水的地區(qū),或原藥沒有適當溶劑可用等情況下尤為適合。然面粉劑在作物上的粘著性較差,易被風雨吹刷掉;并且原粉都是水所不能潤濕的,當與水混合時,顆粒與顆粒之間的空氣不能被水趕出來,因而成團地飄浮在水面上或沉在水下面,很難調和均勻。一般地,粉劑用作配制毒土、毒鉺、拌種等,只能干施(噴粉),不能噴霧。
(二)可濕性粉劑
為了改變粉劑的這種缺點,除了使粉的顆粒更細之外,還加了適量的濕潤劑,使原粉和惰性粉的細粒被濕潤劑所包圍,經攪拌后可在水里形成象泥漿水一樣的懸浮狀態(tài),于是就可用噴霧器進行噴霧,而且在作物上粘著性也得到改善。象這樣含有濕潤劑的粉劑,就稱之為可濕性粉劑。如6%六六六可濕性粉劑。
常用的濕潤劑有皂角、肥皂粉等。由此可知,為什么可濕性粉劑當其在作物上粘附性不好時,加入少量肥皂粉后可以得到改善的道理。
(三)乳劑
可濕性粉劑如果粒子不夠細或因受潮而使其懸浮性能變壞時,容易在噴霧器內沉淀,影響施藥的均勻程度,還會堵塞噴頭。為此,把原藥溶在適當?shù)娜軇┤绫健?/span>二甲苯、煤油等里,成為溶液,再加入適量的乳化劑(和濕潤劑相同類物質),便制得乳油。使用時,加入大量水,并不斷攪拌,由于乳化劑的存在,而使不溶于水的油狀有機原藥溶液在水中穩(wěn)定地分散(其作用原理與肥皂去污一樣),形成牛奶狀的白色乳油液。這樣的劑型,稱為乳劑。常見的乳油如40%樂果乳油、50%稻瘟凈乳油等。
乳劑的特點是:容易在作物和病、蟲、雜草上展布和粘附,并且容易滲進它們的體內,所以其藥效比同種原藥的其他劑型要高。但是,也往往容易從人畜的皮膚進入體內,造成中毒事故。因此,在使用劇毒的1605、3911、1059等乳油時,要特別注意。
(四)顆粒劑
利用粘土、煤渣、鋸木屑等作為載體吸附一定量的原藥,配制而成的一種顆粒狀的劑型。如5%二二三顆粒劑,對防治玉米螟蟲(玉米鉆心蟲)高粱條螟等有很好的殺蟲效果(在玉米、高粱心葉期,點施在喇叭口內),藥效期長,優(yōu)于用藥水灌心葉的效果。
此外,人們還根據(jù)生產上的各種需要,將原藥制成煙劑、拌種粉劑、混合藥劑等,這里不再一一介紹了。我們可以因時、因病、因作物等不同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