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宇宙的形成提出過許多理論,目前流行的主要是大爆炸理論,它于1948年由伽莫夫提出,以后經其他一些學者加以論證,具體地描述大爆炸的情景。對該理論在不同的文獻中表述不完全相同,以下從一些參考文獻所描述的內容摘錄出來:宇宙誕生于距今137億年前。那時的宇宙占據一個極小的空間(小到1.6×10(-35次方)m),凝聚了極大的能量,密度高達10(93次方)kg/m3,溫度高達10(32次方)K。宇宙誕生時間由爆炸發(fā)生時10(-43次方)秒開始計算。
時間到達10(-6次方)秒,溫度降為10(14次方)K。
時間到達10(-2次方)秒,溫度降為10(12次方)K。
時間到達1-10秒,溫度降為10(10次方)K,這時出現(xiàn)中子、質子、電子、光子等組成的等離子體。
時間到達3分鐘,溫度降低到10(9次方)K,質子、中子、電子等發(fā)生相互熔合的核反應,產生氫和氮等原子核,宇宙直徑膨脹到約1光年。
時間到達半小時,溫度降低到10(8次方)K,輕原子核已逐漸形成,但數量最多的是光子。
時間到1000-2000年,溫度降至10(5次方)K,物質密度大于輻射密度。
時間到達10萬-100萬年,溫度降至5000K-300K,原子形成,但只能產生較輕元素,較重元素要在星系和恒星形成后在其內部形成,超過鐵的更重元素則是在星系碰撞爆發(fā)或超新星爆發(fā)中形成。宇宙變得透明。
時間到達1億年,輻射溫度降至100K,星系開始形成。
時間到達10億年,輻射溫度降至12K,恒星、行星、類星體和生命開始出現(xiàn)。
時間到達100億年,輻射溫度降至3K,太空逐漸形成我們今天所觀察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