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一詞何時出現(xiàn)?是誰首先使用?
從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可知,人類從用火開始,就知道自然界中出現(xiàn)的各種化學變化:將柴草燃燒,熊熊烈火,煙氣騰騰,柴草化為灰燼。將黏土拌水,做成陶瓷坯件,經(jīng)火燃燒,變化而成為可以盛水的陶瓷器皿。將礦石冶煉,化石成金,得到性質完全和礦石不同的金屬。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的實踐已了解物質能互相作用、發(fā)生變化。“化”是變化和改變之意;“化”是造化,即自然界運動變化、造成萬物。中國五代時(公元10世紀),道家譚峭更著有《化書》,但并無“化學”一詞。“化學”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呢?據(jù)史學家考證,中文“化學”一詞于1856年(清朝咸豐六年)見之于書刊。由韋廉臣(英國人,A.Williamson)編寫的《格物探原》一書用了“化學”一詞,該書還介紹了西方近代科學中的一些化學知識。另外,1857年在上海出版的刊物《六合叢談》發(fā)刊號的“小引”,是由偉烈亞力(英國人,A.Wylie)于1856年寫就,文中寫道:“今予著《六合叢談》一書,亦欲通中外之情,載遠近之事,盡古今之變,見聞所逮,命筆志之,月各一篇。”又說:“比來西人之學此者,精益求精,超前軼古,啟明哲未言之奧,降造化未泄之奇。今略舉其綱:一為化學,言物各有質,自有變化,精誠之上,條分縷析,知有六十四元,此物未成之質也。”兩個外國人能寫出這樣的漢文,是由于有中國學者李善蘭(1810-1882)等共事,他們在討論為這門科學取名時,必是想到中國文化所積累的對事物變化的認知。“化”在漢語中指變化和造化,因此把英文chemistry按含義譯為“化學”,既古雅又恰當。“化學”此詞一出,很快為知識界采用。例如,1862年京師設立的同文館,就曾講授近代天文學、數(shù)學和化學等科。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設譯學館,翻譯格致、化學和制造等方面的書籍。
化學一詞流傳到日本,對日本學術界也產(chǎn)生影響。此前日本文獻中翻譯一些西方科學著作,名稱多從音譯。例如,1837年將《實驗化學原理》(Elements of Experimental Chemistry)譯成《舍密開宗》,在此,“舍密”是Chemie(德文)的音譯。1862年東京西洋醫(yī)學所附設“舍密局”,是日本學校設化學實驗室之始。1868年又在大阪設立含密局,講授物理和化學。“舍密”雖然和原文發(fā)音相近,但意義費解,不如化學更為切意。所以當日本學者從中國著作中看到將Chemie或Chemistry譯為化學時,便逐步舍“舍密”而就“化學”。中日兩國文字中都共同使用漢字,但發(fā)音并不相同。
在1856年,中文“化學”名稱出現(xiàn)的時候,距離道爾頓原子學說的建立已超過半個世紀,已知道有64種元素,知道由這些元素的原子互相作用化合而成各種化合物?;瘜W這個名字從開始就已深入到原子和分子的層次來研究物質的變化規(guī)律。